考勤管理的前世今生
2023-8-26 15:24:12发布次查看发布人:
“考勤”-是一个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比较关注也比较头痛的话题。管得太严员工意见大,管得松公司容易乱。在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能将考勤管理做到恰到好处呢?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考勤”的由来吧。
图1:清代上朝
我国考勤制度起源很早,但是当时所谓的考勤,主要是对国家官吏而言。至于考勤表的使用,根据记载,应当不早于清代,国家官吏衽坐班制,每日办公都在衙署。到了乾隆时期,这种制度逐渐松弛下来了。后来许多官员也待在家里办公,不坐班了。于是,清政府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考司考勤。这就是考勤的重要凭据之一,他与红本一起存入内阁大库,以备查验。但是由于它反映不出迟到、早退、所以没有多大约束力。到了清咸丰年间,成立了总理衙门,为了防止前朝的这个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就规定对官员考核官员的迟到早退现象来分别给予奖励和惩处。拿惩处举例: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所以相比之下,现代的“打卡”就显得人性化得多。(借鉴:《中国式官场——回望千年潜在规则》,完颜绍元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就是历史上考勤的开始。
随着企事业单位考勤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加强,考勤管理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通过考勤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时间观念,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改善单位的精神风貌,提升单位的整体形象。我们可以忽略掉那些替打卡、钻考勤制度空子的行为,因为这些都是小问题,找个类似淘客滔滔、钉钉之类的管理工具就可以避免了。
图2:组织沟通
更重要的是让考勤真正发挥作用,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达到考勤的有效管理。从另外一个层面讲考勤制度对于一个企业虽然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也不能无限的夸大。因为光有制度的规范是不够的,原因很简单,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严格的考勤制度也不可能没有弹性的部分、没有高度自觉的人,对于这部分考勤制度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不是每一位员工都能理解考勤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实现考勤管理的目的,提高团队绩效,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公司的考勤管理制度在面对企业文化时,略显有些苍白。管理需要制度的约束力,但并不是制度的机械化;中国人讲究的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考勤的真正意义是要提升企业效益,提高员工绩效,维护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良好形象。众所周知,管理是双刃剑,管理者在管理考勤时,企业文化所带给员工的是宽松、朴素的心灵相约。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魔力,并不需要过多流于形式、依附制度。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运转正常,没有令员工认同的经营理念,仅凭严格的考勤管理去约束员工行为,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所谓管理中提到的有“时效”而非“实效”。
图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恰恰可以充当管理的调合剂,如果员工逐渐认同并领悟企业文化的精髓,采取积极的心态遵守考勤管理,那么员工会认为遵守考勤管理就是在为企业文化的精髓服务。泰戈尔有一句哲理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着各自的不幸”。我们是否可以理解,问题员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管理者需要做成的是加强与问题员工的沟通,找寻这部分员工的心理契约点,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正确的引导其行为符合文化要求。
企业想真正做好企业考勤管理需要三个必要元素:完善的考勤制度、企业文化和灵活的考勤工具,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断的修改考勤策略,没有最完善的考勤管理,只有最适合自身企业的考勤管理。
该用户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