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广州青蛙人工养殖市场前景

2022-5-14 20:29:44发布49次查看
稻田青蛙养殖的优点以及管理技巧
稻田放养青蛙的优点:是控制了稻田害虫危害,减少了农1药施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二是保持了青蛙生存的自然状态,有利于蛙的生长发育,并且节省了成本。三是增收明显。放养蛙的水田种稻利用率80%左右。因有效种植面积减少导致水稻总产约减20%;经济效益却大大增加。蛙的活动,抑制了田间杂草生长,减少了除草等田间管理费用。
1、蛙田的选择与建设
选择排灌方便、水源清洁、环境安静的蛙田。蛙田建设:
①投料台。在水田中间纵向建宽2米、高度大于平时水稻灌溉水面20厘米的投料台。
③水沟。在投料台侧或两侧挖宽1.5米、深30厘米、长达田埂,烘蛙栖息之用,沟内放养小量水花生、水葫芦等水草,
③防逃设施。田埂四周要有高于田面1.2米以上的防逃设施,材料*1好选用石棉瓦。
2、饲养管理
①适时放养。蛙苗在池中生长达30克以上后,捕起后放入蛙田里。
②密度。每亩放养5000只左右,以后随个体的长大,密度相应减少。
③“三定”喂饲。定点在投料台、定时在上午9时和下午4时、定量按蛙重2%的标准投料。
④保持水层5——6厘米。
⑤放蛙水稻的病虫防治用药。不能使用、三1唑lin、菊酯类农1药。
3.适时收割、捕蛙 养蛙水稻田,晚稻可以照常收割。
蛙之道水产养殖合作社是集科学养殖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养殖产品销售于体的科技性实体基地。蛙之道的青蛙养殖技术,本合作社实行仿生态坏境育种,林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育孵化喂养,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多年的养殖经验,是你坚强的后盾;新的饲料养殖模式,让青蛙养殖更轻松。本基地从场地建设开始,从青蛙幼苗驯化到上市成品蛙各种养蛙技术都面成熟,养殖青蛙成活率高,可为广大农户及想从事养殖的朋友们提供套青蛙养殖技术培训,24小时为大家提供青蛙养殖技术咨询服务,诚邀大家合作加盟,共同致富!本基地“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依托,互惠互赢”为宗旨,以及优良的产品质量,超前的经营理念为广大客户服务。
因为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美味的肉质,青蛙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所以青蛙养殖成了个热门的行业.我们都知道,像青蛙,蛇啊类的动物天气寒冷的时候是要冬眠的,那么在养殖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多年青蛙养殖经验的人员告诉我们几个要点.,要把养殖青蛙的尺子用水浸泡,使得土质变得松软,这样方便青蛙挖洞穴.二,在它们的冬眠期.要确保池子里的干燥,不能有积水.三,这点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青蛙冬眠了就没事了,不用盯着蛙池了,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还是需要经常去查看蛙池的情况,防止老鼠等动物去偷吃.上海陪驾人员表示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回农村创业,青蛙养殖相比而言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养殖技术简单易学,是个不错的创业项目.青蛙的形态特征.
青蛙人工养殖技术 成蛙养殖技术
1.投喂管理。上岸后开始摄食的幼蛙,可选择粒径1.7毫米的饲料,每天分早、晚投喂两次,投喂量约为青蛙体重的5%左右;青蛙规格达到40~100尾/公斤时,可选择粒径2.3毫米的饲料投喂;青蛙规格达到20~40尾/公斤时,可选择粒径3毫米的饲料。每次摄食时间约30分钟,视吃食情况进行饲料量增减。同时在投喂饲料过程中,要定期拌喂肝肠利健或者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以维护青蛙肝胆及肠道的健康。
2.水质管理。此时水体多以维持青蛙体表湿润为主,注意及时换水,避免残饵、粪便过多引起水质恶化。定期对水体消,可采用温和性的消药物聚维酮碘。
3.疾病防治。(1)胃肠炎:控制饲料投喂量,及时清除残饵。如果饲料在30分钟内还不能吃完,就说明饲料的投喂量过多。及时换水,清除池底污物,进行水体消。(2)肝肿大:定期进排水,保持水质清新,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鱼肝油、维生素c,以增强青蛙的肝脏功能。(3)白内障:保持水温恒定,每立方米水体用50克高锰酸钾池泼洒。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昆虫蛋白质(如蝇蛆粉),以提高蛙体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4)脑膜炎(歪头病):此类疾病防重于治,平时以增强青蛙体质为主,同时拌喂维生素和保肝胆护肠道药物,以增强蛙体免疫力。治疗方法: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用量为1吨青蛙用药100克,次用量加倍,连续使用5~7天;同时内服保肝利胆药物,外用聚维酮碘(按照使用说明书调节浓度)进行池泼洒消。
能否得到的种苗,能否得到养殖过程中的随时指导,能否学习掌握新的青蛙养殖技术,是所有初试青蛙养殖户为关心的几大问题。我公司为了加强对养殖户的支持与服务,特成立技术服务部门,门针对已接产养殖户的养殖过程程跟踪,由技术1对1贴心服务。包括:场地规划、投建养殖池、消杀菌、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防疫、蛙卵孵化、成蛙销售、配套农作物种植技巧等多项技术知识,公司事无巨细,帮到底,为您的成功养殖保驾护航,为您的创业致富提供便捷之路。
-/gbacicc/-
该用户其它信息

推荐信息

长沙分类信息网-长沙新闻网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