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响的主要特点
1、信噪比高
数字音响记录形式是二进制码, 重放时只需判断“0”或“1”。因此, 记录媒介的噪声对重放信号的信噪比几乎没有影响。而模拟音响记录形式是连续的声音信号,在录放过程中会受到诸如磁带噪声的影响,要叠加在声音信号上而使音质变差,尽管在模拟音响中采取了降噪措施,但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消除。
2、失度低
在模拟音响录放过程中, 磁头的非线性会引入失, 为此须采取交流偏磁录音等措施, 但失仍然存在。而在数字音响中,磁头只工作在磁饱或无磁两种状态,表示1 或0, 对磁头没有线性要求。
3、重复性好
数字音响设备经多次复印和重放, 声音质量不会劣化。传统的模拟盒式磁带录音, 每复录次,磁带所录的噪声都要增加,致使每次复录要降低信噪比约3 db,子带不如母带, 孙带不如子带, 音质逐次劣化。
4、抖晃率小
数字音响重放系统由于时基校正电路作用, 旋转系统,驱动系统的不稳不会引起抖晃,因而不必要求像模拟记录中那样的密机械系统。
5、适应性强
数字音响所记录的是二进制码, 各种处理都可作为数值运算来进行, 并可不改变硬件, 用软件操作, 便于微机控制, 故适应性强。
6、便于集成
由于数字化, 因而便于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并使整机调试方便, 性能稳定,可靠性高, 便于大批量生产, 可以降低成本。
平板音箱
平板音响是由音源输入设备、信号放大器(功放)和扬声器组成,是整套的系统,通过激发器(驱动体)激发发声板中的弯曲波而发声。经过行业内数年来的市场拓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庭影院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多媒体音响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等。
音响系统大体包含:
1、声源设备:(列如:dvd、cd、mp3、mp4、电脑、手机、麦克风等声源输出设备)
2、音频信号动态处理设备(压限器、效果器、调音台、音频处理器、均衡器等音频信号处理设备)
3、音频信号放大设备(前功率放大器、后功率放大器、数字功率放大器等模拟功率放大器、设备)
4、声音还原设备(频音箱、吸喇叭、音柱、线阵音箱、阵列式音箱、高音喇叭、低音炮等等)。技术的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音响发展历史
电子管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空三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度大大降低。上世纪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个**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主要技术指标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晶体管
上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集成电路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场效应管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生产出**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音响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输出。
喇叭单元的发声原理是种电能转换成声音的种转换,当不同的电子能量传至线圈时,线圈产生种能量与磁铁的磁场互动,这种互动造成纸盘振动,因为电子能量随时变化,喇叭的线圈会往前或往后运动,因此喇叭的纸盘就会跟着运动,这此动作使空气的疏密程度产生变化而产生声音。
-/gbafbjc/-